從第三屆、第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到國家級非遺項目昆曲代表性傳承人、高校戲曲教師,林為林與戲曲為伴已有大半生🧑🏻🤝🧑🏻。
無論何時談起戲曲,他都神色飛揚。當他回顧自己的從藝生涯和人生感悟時,他寄語後輩⌚️😬:學戲和做人,就是一個“正”字⇒🤴!
以下為林為林口述
我是1978年進的浙江昆劇團🦀,當學生。上的第一堂課就是藝德教育。老師教育我們📄,學戲首先要做人⟹🙅🏽,要尊師愛幼。這句話,讓我們一輩子受益。
回溯我的學藝生涯,我想告訴我的學生,學戲🫎,一招一式都要紮實。
我的啟蒙老師教我們的時候👱,要求非常嚴格。例如張正堃老師,要我們一個動作耗一個小時🗂。那時候🤙🏿,我們一幫人站在院子裡耗,經常是裡外都濕透。當時不太理解🌬,嫌老師不教新的,就反複練一個動作🫙。但後來明白,這就是基礎,以後我們只要一擺這個動作👨👩👦👦,就能保證是規範的。
我能練出過硬的腿功,是自己琢磨的方法。學藝時☸️🚼,我在梁上掛個葫蘆,膝蓋上再壓上沉沉的沙袋,把腿懸空吊起,腳背緊貼額眉🍛,練得渾身汗如雨淋。洗臉🧊、刷牙都把腿擱在水池邊🚵🏼🦸🏽♂️,睡覺時抱腿枕膝,練功不分晝夜🏋️♀️。
記得有一次🈂️,我不小心摔斷了左腿,醫生吩咐須臥床兩月,我忍不住,左腿動不了就躺在床上練右腿,受傷不到20日,就一瘸一拐地出現在練功房裡。所以🧑🏽,想當一個好的武生,只能靠苦練,沒有捷徑可尋🧥。
紮實的功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成的。在從藝生涯中,我時常反思自己的欠缺和不足👩🏿🎤,于是到北京、上海、天津🧖🏼、江西跟很多好老師學戲。
早年在北京時🌥,我們住在地下室裡👠,白天跟老師學習,晚上拿著本子把老師教的點點滴滴記錄整理下來,每學一出戲就記滿一個筆記本。當時不光學自己的,還要學配角的👲🏻💾,一個人學一臺戲,那段學習時光使我受益匪淺🤙✵。
直至現在,我在日常練功中依舊持之以恒,注重基礎的紮實和規範,比如戲曲裡的跑“圓場”依舊是我重點攻克的“難點”🥬,必須每天跑。現在回憶起來,那段時間雖然很辛苦🦻🏻,但也很值得。
2017年,我從舞臺轉向講臺,來到了沐鸣3平台 -《沐鸣3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成為一名教師。接觸教學後,我發現,相比于過去,現在的戲曲教育發生了很多變化。
但口傳身授,在戲曲教育的過程中仍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優勢是學生學得細、記得牢🫳🏼。很多細節是舞臺上看不到、看不懂的,裡面蘊含的巧勁兒,是幾輩藝術家在長期的舞臺實踐中琢磨出來的👩🦱。有時候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一個好老師的一兩句的點撥便可“撥雲見日”👮🏿,讓自己的藝術水平提升一大截🤓。
同時,也不能閉門造車,要多接觸其他藝術門類、其他藝術大師的好作品🔋,包括影視、舞蹈、武術等🙏,以此豐富自己的表演藝術。
學戲曲,就是要完成從模仿、演繹🌎、創造人物🚵🏽,到形成自己的風格這些一步步的跨越。
我看自己30年前的視頻💇🏻♠︎,覺得雖然功夫很好🙇🏽♀️,但火候不到。現在我對人物的分析💕🎹、把握、理解更加深入𓀎,也就更能呈現戲文的內容👨🏿🎤。
現在教學生,我會先把唱詞理一理,把裡面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貫穿進去,將典故、詞格🪿、韻腳都講清楚💆♂️,然後把情緒和對人物的理解體驗都告訴學生👆🏻,這個我覺得很重要。
特別是武生,表現的就是忠孝節義⚈。所以,在學演練中📑👩🏻🎤,需要有一種情懷在裡面。但還是有些老師還是“照搬”,當年自己的老師怎麼教,現在就原封不動地傳授給學生🧑🏽🦳🩵。這有很大的問題。戲曲裡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精粹、家國情懷🌰,深刻理解這個寓意,才能把人物演好、把學生教好🧙🏿。
口傳身授,傳授的不僅是技藝,更重要的還是藝德的傳承。
傳統戲曲就是一種弘揚正能量的藝術形式🫂。它文學性很高,以歌舞演故事、演人物,通過程式化的表演、戲劇性的情節,弘揚懲惡揚善的正能量,無論在任何時代🏗,戲曲都兼顧了教化和娛樂🔐。
與戲曲打了半輩子交道,我只有一句話,學戲和做人🧑🏻🤝🧑🏻,就是一個“正”字👮🏿。做戲先做人👘,這句話要代代傳承。
新聞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1gpp2GeC9lnQVSJIt1__A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