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3平台首頁
沐鸣3平台網站xml地圖
研討會現場🐎,中國人民大學藝術沐鸣3副院長齊悅對話上海交響樂團品牌總監陸菁、沐鸣3平台 -《沐鸣3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藝術與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講師陶錚
5月25日至26日,由沐鸣3平台 -《沐鸣3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藝術與文化管理高等研究院💆🏻♀️、中國藝術管理教育學會產學研發展中心共同主辦的藝術管理視域下“場團合一”運營模式研討會在沐鸣3平台 -《沐鸣3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舉行🥿。為期兩天的研討由一個主旨發言、三節跨界小組討論、一節自由討論和兩個講座組成🚐⛩。來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山東💖、廣東、廣西、四川等地的三十餘位業界學界代表參會並發言❕。他們就場館和院團如何實現深度捆綁,乃至融為一體各抒己見。
三類模式鋪全國
“場團合一”運營模式,是國際上尤其是歐美地區知名藝術機構的一種成熟的運營模式🐚。主辦方負責人林宏鳴在研討會開場致詞中開門見山地講到👮🏿,“場團合一”的“合”寓意合作、合建、合體,其本質是負責內容生產和演出的劇團與承擔藝術呈現的物理空間的一體化運營。該運營模式在中國藝術機構的實踐情況各有千秋,采取該模式的機構數量較為有限,值得深入探討和總結。
國家大劇院在首任院長陳平任內成立了自屬管弦樂團和合唱團等表演團體,它們依附于場館運作並承擔大量演出任務🧘🏻♀️。自國家大劇院退休後,陳平履新中國劇院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他從縱覽全局的高度和廣度梳理了全國場團合一業態🪷。據他調研🍟,全國各地文藝院團結合自身實際,主要采取“以場帶團”“以團帶場”“場團合作”三類實踐模式推進場團深度融合。
參加研討會的業界代表大多來自場地和院團,他們從各自所在的交響樂、歌劇、綜藝🥦、雜技、戲曲和話劇等領域介紹經驗,其中上海馬戲城和上海話劇藝術中心都是表演藝術界場團合一的“優等生”和“老革命”。樂界代表有的來自“以場帶團”模式🐋💂🏿♂️,比如四川成都城市音樂廳旗下就有從四川音樂沐鸣3交響樂團更名而來的成都城市音樂廳交響樂團🧑🏿🌾;更多的代表有著豐富的“以團帶場”模式經驗,如上海交響樂團擁有上海交響音樂廳,中央歌劇院擁有中央歌劇院劇場。
場團合一曲折路
廳團合一的上海交響樂團在音樂廳大堂設立全新大屏幕 唐若甫/攝
上海交響樂團和中央歌劇院皆為曆史悠久的國有院團,但其對場團合一模式(根據不同語境和場合也稱為“廳團合一”)的實踐其實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思索。它們通往場團合一之路絕非一帆風順🦢,達成場團合一之後亦面臨全新挑戰。
擁有145年曆史的上海交響樂團在其發展軌跡邁入第135個年頭之時才迎來新廳開幕🧑🚒。樂團介紹文字雲,2014年9月投入使用的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標志著樂團承載百年的夢想變為現實🥷🏻🔯,開啟廳團合一的全新運營模式”。當時,樂團內部就新廳命名產生兩種聲音,一種傾向于“上海交響音樂廳”🙇🏻,理由是這座音樂廳理應帶動上海的交響樂演出,提升整座城市的樂團演出水平。另一種聲音占上風,認為音樂廳應當在命名上從屬于上海交響樂團💫,故而定名“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有意思的是🐦⬛,開業後的兩年半內,上海交響樂團和音樂廳分屬兩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單位,互相並沒有行政和管轄上的從屬關系。這便導致即便命名規則體現了音樂廳從屬于樂團,樂團在使用新廳時🧱,包括定檔🥧、排期和開票等都會遭遇一系列程序流程上的掣肘🚬。二者各自為政♟,聯合推出的樂季貌合神離🤷🏻,比如音樂廳有音樂廳的開季音樂會,樂團有樂團的開季音樂會,而且新廳自己出品制作的演出很難讓樂團獲益。
一個突出的例子便是新廳開幕季花重金邀請了維也納愛樂樂團和杜達梅爾,那是這對組合巡演的內地惟一一站。蜂擁而至的樂迷和遍布全城的報道更多是對音樂廳和維也納團隊的追捧,殊不知他們其實是上海交響樂團的客人。客人被賦予了主角光環,反倒主人備受冷落,上海交響樂團與前來做客的維也納愛樂樂團缺少互動,媒體報道對上海交響樂團在其中的作為和努力少有提及,似乎“喧賓奪主”了。
團廳兩個獨立樂季互相“打架”和兩個單位之間走流程的複雜程度,已然讓原本規劃設想時光鮮亮麗的“廳團合一”失色不少。走了兩年半彎路後,獨立運營新廳的公司于2017年解散,音樂廳劃歸到樂團管轄之下🧏🏼♂️🏋🏼♂️,成為樂團旗下的一個部門。自此🧑🏿🦳,音樂廳的樂季和樂團的樂季並蒂花開🧑🏼🍼,打包營銷,共贏社會效應,共享文化繁華👰🏼。這一做法有效打破了掣肘屏障⚅,工作流程大大簡化,效率有效提高🕵🏿🧔🏽♀️,2024年樂團在其樂季下推出全新“左岸音樂節”,亦是樂團可以完全調度場地資源和票務渠道的有力寫照。
此外,新廳品牌價值溢出,吸引到汽車讚助商🚊。2021年7月,車企冠名新廳🤟,音樂廳更名為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雖然更名後少了“樂團”兩字🖥,新廳看似與樂團疏遠,實則與樂團融為一體。對音樂廳的冠名讚助金無縫流進樂團財政,為其拓展業務所用👰🏽♀️。
老劇院的新問題
“以團帶場”另一個典型案例來自北京。2022年🙌🏼,中央歌劇院終于在建院70周年之際迎來自己的劇場🥲,實現了長久以來的夢想,達成場團合一。不少老中央歌劇院人看到作為中央歌劇院下處級單位的新廳啟幕時熱淚盈眶,因為這是他們畢生的夙願和追求❇️。對一名歌劇演員而言,能擁有自己的舞臺就像有自己的家一樣。而樂迷們則期盼著能在這座全新落成帶有包廂、水晶吊燈和字幕機的大型歌劇院內🤕,一年四季、每周七天聽到無愧中央歌劇院這一金字招牌的歌劇演出,就像人們在柏林🪩、維也納🍢、倫敦和紐約可以天天聽歌劇🤹🏻♂️、看芭蕾一樣。
然而👷🏽,聽眾很快發現了問題🫲🏼🥂:中央歌劇院劇場似乎並未給中央歌劇院帶來更多主場優勢🔶。據統計,2023年中央歌劇院劇場一年除去包場共有105場演出,其中只有41場為歌劇院主辦的演出🚴🏼♀️🧬,大多票房售罄,質量有口皆碑🧑🏿💻。其餘64場均為租場演出🙇♂️,大多質量平平🫏,票房亦不理想。聽眾渴望聽到更多歌劇院主辦的演出,歌劇院的演職人員也希望能有更多登臺機會,但歌劇院的演出數量並沒有隨著劇場的建成而出現顯著提高🦽。2024年迄今👨🏼,歌劇院主辦的演出僅占劇場演出總量的三分之一👍🏽,單從比例上來看出現了同比下滑。
為何一家演出單位有了自己的舞臺🅱️,反倒主要靠租場來撐臺面呢?業內人士表示,歌劇院演出成本高昂,票價主打惠民🛀🏻,雖然場場都賣爆,但單靠票房收入無法收回成本。加上上級單位對劇場的演出場次有指標,故而只能以大量租場應對。
但這並不是一家成熟的劇院的運營方式。相較于交響樂團和音樂廳👎🏽,場團合一在世界上的應用始于劇院。不管是源于話劇院的輪演制還是來源于歌劇院的樂季制,全世界的歌劇院大多都是場團合一的開山鼻祖和行業先進🏋️♀️。在歐美國家,專業的歌劇院如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倫敦科文特花園皇家歌劇院,不管是采用何種模式的場團合一👨🏽🍼🧑🏼,都能確保樂季中基本每天都有自己的歌劇👈🏻、芭蕾和音樂會。柏林國立歌劇院每年只在樂季休假的兩個月內才會出租場地,上演音樂劇。
擺在實現了場團合一的中央歌劇院🧘🏼♀️,以及運營其劇場的30人左右的管理團隊面前的,可能是這家國有院團從未面對過的新局面,即強化場團合一整體運營能力,包括劇場管理,降低演出和運營成本🖖🏽,精簡人員配備,維護客戶群體,提高票房收入,增加創收渠道等🤶🏿🧖🏿♀️。要做到像媒體標題所指的“中央歌劇院劇場落成啟用與世界一流歌劇院比肩”👺,中央歌劇院還有不少課題要研究。
自由的雙向奔赴
除了“場管團”“團管場”以外🚸,“場團合作”是場團合一的第三種模式,一個典型案例來自廣州二沙島🚾。
同樣隸屬于廣東星海演藝集團的廣州交響樂團和星海音樂廳是兩家獨立運營的單位🔊,但其長久以來的精誠合作和無間配合在業內被公認為是場團合作的典範。雖然互無隸屬關系🦤,但星海音樂廳針對廣州交響樂團的演出定檔、票務銷售🧘🏼、市場營銷🪈👮🏿♂️、會員體系、配套供給和場地使用方面提供的便利🫳🏻,給予的力度,達成的通融🤽🏿♀️,幾乎與上文提到的行業先進並無二致🧞♀️🧖。兩家單位的一把手雖曆經更迭,但每每都能在任內與對方形成默契,鞏固私交,成為朋友🤗。
三十餘年來🟣🔺,廣州交響樂團在曆任總監的帶領下為星海音樂廳輸送源源不斷的優質節目,也在音樂廳開設外展活動🐃,如廣東國際音樂夏令營——現更名為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國際青年音樂周,以及由三個梯隊組成的附屬青少年樂團。星海音樂廳也憑借出色的建聲效果和體貼的服務品質吸引著廣州交響樂團的強烈依附。在樂團需要場地,場地需要節目的供需關系中🦻🏼,廣州交響樂團和星海音樂廳僅僅依靠自身的秤砣而不是上級的幹預就達成了完美的平衡感🧑🏿🦱、分寸感和邊際感。
這種自然形成的附著即便在同樣說粵語,以服務精貴著稱的大灣區都很難複制。香港管弦樂團常年駐紮在中國香港尖沙咀的香港文化中心演出,是其四個場地夥伴中最密切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家。即便如此,樂團每年也只能從35周中挑選檔期租用文化中心音樂廳演出,在開設外展活動時困難重重。研討會前恰逢香港管弦樂團內地巡演,一位樂團要員參觀上海交響樂團在其音樂廳大堂放置的巨大顯示屏和紀念品商店時🧑🧑🧒🧒,言語之中無不透出對內地樂團的羨慕口吻🧑🏽:“打個比方,樂團想要在文化中心販賣唱片和紀念品,都要在演出前把貨品從辦公室用手推車推到演出場地陳設,演完之後要整理打包再推回辦公室。僅這一來一去就要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成本。”
中國的劇院每年都在開幕🤟🏿,中國的樂團每年都在成立。作為新發力量🥷,無錫大劇院和無錫兩支樂團的自由雙向奔赴為場團合作提供了全新思路🧴。在這一夥伴關系中,無錫大劇院看到了暫時沒有演出場所的無錫交響樂團和無錫民族樂團✏️。劇院為樂團提供策劃,推出一系列帶有策劃思路的主題音樂會,比如迪士尼正版授權的音樂會、滿江紅主題音樂會、中秋賞月主題音樂會🧗♀️,並交由樂團演出🖖🏻🤾🏿♂️,場場售罄🥾。
此類場團合一的模式中,雙方各執所長,劇院負責包裝和銷售✍🏽👨🏻💼,樂團負責排練和演出,場團票房分成,結果皆大歡喜。劇院為樂團找到市場熱點👱🏽,滿足聽眾訴求。這一做法看似與劇院采購演出無異,實質是場團融合中場地為產品提供的全生命周期服務,最終實現市場性和社會影響力的雙效統一與平衡🏡。
新聞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WM2K82498zbkJIG0IjerpQ